虽说当前智能化概念尚未有一个完善的定论,但普通的百姓对于智能化的理解也逐渐超脱了过去那种装几件自动化设备、配上宽带网络,或是只有三表远传就称智能化的简单内涵,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炒作大于操作据资料显示,1999年只有少量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楼盘时规划设计了智能化系统,其后,大部分商品楼盘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建设了智能化系统,并以此为卖点,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智能化小区随之愈演愈烈,但与此同时,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可信度急剧下滑。
记者曾致电北京一家较早涉及智能化小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咨询其试点智能化小区的现状,有关人员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该智能化小区已经夭折。试追问缘由,有关人员了无下文。
另据了解,2000年前后所涌现的大量自称为智能化的小区,或如上述小区夭折境遇,或因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更新而名存实亡,或因众多名不符实的承诺而与业主纠纷不断。
“我认为大多数所谓的智能化小区,概念炒作多于操作。”杜猛颇为感慨地说,某些智能化小区或许由于时代科技的进步,而小区的各项智能设施没有与时俱进,使其智能化外衣逐渐黯淡无光,也是无可厚非之事。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其也算站在时代潮流进步的前沿。
但是那些打着智能化小区的招牌,行概念炒作、言不符实的开发商则应受到批评与指责。例如所谓的紧急医疗系统,一旦家中有人得病,只要按一下固定按钮,就会有医生、护士上门救助。
可真正能达到这种情形的有几个。这并不是开发商安装的系统设施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与医疗机构签约的,如若医疗机构违约或贻误救助时机,是要承担责任的。
智能化小区不能只顾“建”,不顾“管”,只顾炒做,不顾操作。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智能化的认识逐渐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某些开发商为了增加“智能化”卖点,在房子接近完工之时才找系统集成商勉强凑上一些系统的做法已越来越多的被消费者所鄙弃。
同时,随着国家有关智能化标准法律法规的出台,智能化小区中的李鬼愈加无所遁形。
“假”李鬼存在有多少安全软肋“为数不少的开发商都在滥用其名词,使智能化小区中存在着众多的李鬼。”杜猛一针见血地指出:“尤其是在安全防范上,假李鬼存在着不堪一击的安全软肋。”
国人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多在事件或伤害发生后才后悔莫及,对于房子的安全意识同样如此。他坦言,对于住宅小区的观感,中国人与美国人大不相同。中国人的住宅小区是由不同房子个体组成,其住房是为了安身立命,传宗接代,因而中国人赋予房子一个特殊使命――家。
但美国人却把房子视为“窝”。由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移民思想,他们把家当作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他们考虑房子的第一要素不是挡风遮雨的实用性,而是自己领地不容置疑的安全性。所以在美国人眼里,所到任何一个小区,首先考虑此地安全否
而中国人在考察一个小区时,交通条件、配套设施更为重要,“安防”二字多属智能化小区范畴,且多指狭义地防盗安全体系。这就为智能化小区中的李鬼提供了可钻的空子。但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与日俱增,假李鬼的软肋也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消防栓应遍地开花俗语有云:水火无情。在杜猛看来,水患对于建筑而言已构不成大碍,但火灾却是致命剑。
“现在某些建筑材料被大水泡上好几年都不碍事,但火可不行。再好的钢筋、都经不起火的考验。911事件中,美国双子塔塌陷便是最好的例证。穿进楼体的飞机本身就是燃烧弹,它自燃后烧熔了支撑楼体的钢筋,因此双子塔才会倒塌。正因为火的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消防永远伴随在建筑中,其在任何一个小区中都是极端重要的环节。”
您是否仔细查数过,您家住宅小区中有几个裸露的消防栓让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住宅小区内裸露的地面消防栓仍无迹可寻。杜猛告诉记者,在美国,街头、住宅小区到处可见红色的消防栓,而我国住宅小区的消防栓大都从室外移进了楼内。值得担心的是,万一楼体着火,消防人员无法进入怎么办因此,住宅小区的消防体系不可或缺,智能化小区则更应技高一筹。
智能化小区缺少应急预案不久前,北京某智能化小区因电子门停电事故而令业主在寒风中挨冻数小时的案例,使人们对于智能化小区的应急预案系统提出了质疑。
“当前的智能化小区在设计之初几乎都未考虑到停电预案系统,如停电超过5分钟,系统转换到人工装置。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人们缺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意识。实际上你随机询问一个小区的物业公司老总,他都认为‘北京市从不停电’。但万一呢大到恐怖行为、突发事件,小到电线短路、跳闸现象,万一停电了,小区有应急措施吗几乎没有。也正因此,事故发生后没有人承担责任,没有人买单。”杜猛认为,从逆向思维上讲,住宅小区必须备有应急的安全预案,即使没有预案也应留足给未来人做安全改造的空间、方法。
在谈到智能化缺少应急预案时,徐延安指出,该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建筑设计和房地产行业对于每一个项目从事分析、研究和论证的时间太短、投入太少。
“短、平、快”是导致长期存在大量设计缺陷的症结。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仅有十几年,我们对于建筑智能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当务之急是应当为行业拟定正确的发展导向和技术路线,例如安全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事关人身安全的智能化技术就应放在优先研发和应用的位置,以提高处置各种不可预知的安全危机的应急能力。